2012年7月24日 星期二
中海油千億收購 突顯中國能源戰略
中海油千億收購 突顯中國能源戰略
社評
中海油以一百五十一億美元(約一千一百七十二億港元)收購加拿大能源公司尼克森(Nexen),成為迄今為止中國企業最大宗海外能源收購交易。與此同時,中石化集團亦對外宣布,以十五億美元收購加拿大塔里斯曼能源公司(Talisman)的英國子公司四成九權益。
雖然兩宗交易金額懸殊,卻反映了中國利用當前全球經濟放緩、國際能源價格處於相對低位之機,強化在北美油氣合作的戰略安排。
二○○五年,中海油以一百八十五億美元收購美國優尼科(Unocal)無功而退,今次以每股逾六成溢價收購尼克森,出價是否過高見仁見智,卻足以反映中海油志在必得之心。如今這宗巨額交易還需待加拿大和美國政府相關部門審批,如無意外,交易將於今年第四季度完成。
目前,中國取代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費國。據英國石油公司上月發表的二○一二年《BP世界能源統計》,中國去年原油進口量高逾二億五千萬噸,進口金額近二千億美元。如今中國石油進口依存度逾百分之五十五,不斷依賴進口,無疑對國家能源安全構成威脅。
按中國經濟以年平均百分之七速度成長(「十二五」規劃目標),所消耗的石油和天然氣等能源總量必居世界前列。雖然清潔煤、新能源和非常規油氣(包括頁岩氣)的技術創新和突破可以改變未來能源消費的構成,但當下加強建構面向全球、可持續和安全的油氣資源供給系統顯然是保障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
據資料顯示,尼克森在加拿大、美國墨西哥灣及英國北海的業務資產包含了常規油氣、油砂以至頁岩氣等資源。油砂集中加拿大阿爾伯塔省;墨西哥灣及北海則有深水常規油氣勘探與開發區塊。隨着以傳統方式開採的石油量持續下降,以非傳統方式,包括深海開採和油砂提煉重油,預料在新增石油供應量中愈來愈佔據重要地位。
可以看到,尼克森企業規模未算最大,卻擁有常規油氣、非常規的油砂和頁岩氣等業務,因此,中海油今次以「天價」把尼克森納入囊中,從戰略角度看,無疑可藉此獲得油砂和頁岩氣領域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同時可以在美國墨西哥灣、英國北海等產油區增加日後進一步發展的據點。
去年七月,中海油斥資二十一億美元收購阿爾伯塔省油砂開發商OPTI Canada Inc。從成本效益角度衡量,油砂開採雖較深水開採成本低,卻高於中東石油勘煉,項目投資回報率低,故加拿大油砂公司多向外尋求資金支持。然而,從發展潛質看,當世界經濟復興,能源需求回升,預料重油資源大規模開發遲早到來。
基於加拿大油砂豐富,油砂中的石油儲量極大,因而該國被視為未來僅次於沙地阿拉伯的最重要石油儲藏國。如今內地油氣企業把目光射向油砂這種非常規石油資源,並未令人訝異;中國積極加強與加拿大油氣資源合作,在中海油此役收購中,戰略用意也相當突顯。
今年上半年,中國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逾三百五十四億美元,其中跨國併購佔總額三成多。一直以來,中國海外併購活動,逾四成瞄準資源與能源類項目,但併購這些戰略性資源業務,往往受政治因素影響而功虧一簣,「優尼科一役」即充分反映了拓展北美能源供應的困境。
今次中海油的收購,難免引起美加對中國石油公司在北美能源業所扮演角色的議論,但無論如何,充分利用國內外兩處資源,穩內拓外,並增加儲備;在拓展海外能源供給系統過程中,與加拿大加強合作,已成為拓展北美據點的戰略突破口。
25 July 2012
信報
2012年7月16日 星期一
新興經濟體轉衰 憂全球增長熄火
新興經濟體轉衰 憂全球增長熄火
社評
國基會(IMF)即將宣布再下調全球經濟增長預測。很明顯,當前新興國家經濟增長紛紛降速,不利全球經濟穩定復蘇大局。中國上周公布第二季GDP增速為百分之七點六,連續六個季度放緩。照發展形勢看,新興國家經濟增速銳降,令全球經濟增長引擎「熄火」隱憂乍現。
二○○八年爆發的金融危機,被視為改變全球經濟格局的分水嶺。發達經濟體,包括歐美經濟陷入深度衰退,增長乏力;反之,新興經濟體則以高速復蘇,且更首次成為拉動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使人刮目相看。
按國基會《世界經濟展望》報告資料,二○○九年全球經濟增速為負百分之零點六,當中,發達經濟體負增長百分之三點七,但新興國家則正增長百分之二點八。到二○一○年,新興市場國家增速攀抵百分之七點三,逾兩倍於發達經濟體的百分之三點一,難怪有世界經濟增長重心向新興國家轉移之說。
然而,當前新興市場經濟體增長動力明顯弱化。中國第二季度GDP增速降至百分之七點六,內需與消費刺激顯得力不從心,轉換經濟發展模式的「樽頸」遇到相當大障礙。可以看到,中國、巴西和印度三大新興經濟體的增長動力,相繼呈現停滯不前隱憂,且增長失速風險迄今也無法消除。
據布魯金斯研究所經濟學家M. A. Kose和E.S. Prasad統計,二○○八至○九年度,中巴印三大新興市場合共佔世界GDP比值接近百分之二十三,超過歐盟十五國(百分之二十二),甚至幾可跟美國(百分之二十四)一爭短長(見二○一○年底出版的Emerging Markets: Resilience and Growth Amid Global Turmoil一書資料)。不過,中印巴三國經濟如今都相繼跌落下行軌道之中,增長速度愈走愈慢。
另據日前公布的滙豐新興市場指數(EMI),今年第二季數值降至五十三,較上季再跌零點六個百分點,低於過去三年平均值。由於中國製造業活動持續收縮;巴西製造業首季稍告好轉後,隨即再陷入萎縮困局;至於印度,首季GDP增長降至百分之五點三,為九年來最低。
可以說,新興經濟體在歐美經濟景氣低沉下,既受到外需疲弱的衝擊,實體經濟在各自不同的結構性難題下,高速增長展現「好景難再」之勢。
中國第二季GDP增速下滑「破八」,屬意料中事。很明顯,中國經濟的風險不在於當前增速放緩,而在於轉換增長模式過程中,無法形成新的內生增長動力,消費需求對經濟的刺激難成氣候。據最新進出口數據,六月進口同比僅增長百分之六點三,較上月同比銳減一半,顯示國內需求十分疲弱,走勢令人不安。
繼前周中國、歐洲和英國央行減息後,上周巴西和南韓央行也「放水」。巴西降息五十基點至八厘低水平,並把今年增長目標下調至百分之二(年初預測為百分之四點五);南韓央行下調息率四分一厘至百分之三水平,為三年多來首次減息。由於中國是南韓最大出口市場,中國經濟下行,內需疲弱,勢必也相應削弱南韓經濟的增長動力。
照發展形勢觀察,新興經濟體增長顯著下行之勢,的確不斷為全球經濟增長引擎的動能「降火」。亞洲開發銀行上周四(十二日)調低今年亞洲國家增長率至百分之六點六(前預測為百分之六點九)。
除亞銀外,國基會總裁拉加德【圖】日前透露,過去幾個月世界經濟情況「令人擔憂」,將於今天(十六日)再次下調全球經濟增長目標,進一步降低四月份百分之三點五的預測。如今歐美經濟景氣低迷,新興經濟體光芒漸失,中印巴三大新興市場弱勢畢呈,無疑為全球經濟增長前景蒙上多一層陰影。
信報
16 July 2012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