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6日 星期五

升勢未完 有勢趁勢 量力而為 社評 大市連升十日,氣勢如虹,恒指以接近全日最高位收市,收報二萬一千八百一十點,全日最高則見二萬一千八百三十九點,是今年二月以來的最高位。事實上,自九月初起,大市已連升八個星期,升足兩個月,可說是本報三月三十日社論預言五窮六絕七翻身的變奏,只不過屬於遲來的春天而已。 究其原因,當然是全球主要經濟國家如歐美和日本再度擴大量化寬鬆措施的結果。如果中國重施二○○九年的故伎,加入「放水」行列,恐怕升勢更加凌厲。事實上,儘管美國經濟復蘇似有若無、歐債危機似解未解,而中國經濟似見底實未知,但因為資金源源不絕流入香港,港元兌美元升至強方保證區七點七五,形勢有利炒作,於是所有持份者如基金、證券商、投資者和各大小炒家遂急不及待,有勢不如乘勢,不得不趁機炒作一番,以賺取不容易賺得的利潤。 其實,歷史不會簡單重複,今次由QE3帶動的升市,與二○○九年三月開始的升市全然不同。當時,恒指由三月的低位一萬一千三百四十四點回升,一直升至同年十一月高位二萬三千零九十九點才見頂,因為在二○○八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公布的QE1,於二○○九年三月十八日擴大規模,全球股市遂應聲彈起,港股亦水漲船高。最重要的是,中國在二○○九年亦推出四萬億元人民幣規模的刺激經濟方案救市,全球憧憬人民幣升值和強烈看好中國經濟,因而吸引國際游資滙聚香港。更不要忘記,曾蔭權政府在○九年實施了百分百資金保證,吸引資金大量流入,最高達一萬二千億港元。因是之故,不單港股大升,因着人民幣兌港元持續升值,樓市更出現大牛市,至今未止。 但QE1只挽救了歐美瀕臨倒閉的銀行和金融機構,以及穩定了全球金融系統,對實體經濟效益不大。於是,聯儲局在二○一○年八月二十七日放風再推出QE2,於同年十一月三日公布,規模只有六千億美元,結果港股由二○一○年九月再展升浪,但升至十一月已見頂回落。其後二○一一年九月底公布的OT,對港股的刺激效用已不大,恒指由十月的最低位一萬六千一百七十點升至今年二月的高位二萬一千七百六十點已見乏力,反覆回落至六月的低位一萬八千零五十六點才見底回升。 今次升市,當然也是貨幣的現象,但情況卻與以往不盡相同。一來流入股市的資金相對規模有限,雖然連升十日,但全日最高成交金額亦至今不超過七百億港元,說明資金流入不一定為了炒股,衝擊聯繫滙率制度博港元脫鈎升值更有以致之,至於樓價現已完全脫離實際經濟基礎因素,醒目資金決不會貿然火中取栗。二來儘管人民幣近期回復強勢,開始有資金重新流入內地,但十八大前政局未定,中央不會有明確刺激經濟政策和放寬銀根措施,內地流入本港的資金肯定不若從前,炒勁自然今不如昔。 總而言之,炒賣之道,就是有勢不如乘勢,最好速戰速決,有利獲利。今次升浪應該未完,但升至哪一水平才見頂,卻不能以傳統的技術分析和所謂價值投資的基礎分析估量,更不要相信有任何人可以作出正確無誤的判斷。原因很簡單,大家都是摸着石頭過河,見步行步,連美、歐、中、日以至全球經濟專家都無人有妙藥良方解決資本主義有史以來的最大危機,大家以為目下的財經演員以至所謂大行研究員的分析,可以清楚預知未來,指點江山嗎? 必須注意的是,單從炒賣的角度出發,歷史經驗告訴我們,目下的股市本質上是不折不扣的傳火棒遊戲,沒有人知道何時叫停。總之,成交量愈大,危險性愈高,投資者必須自量有沒有足夠的實力和膽識,否則只宜隔岸觀火,而落場者就要步步為營。 信報 26 Oct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