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3日 星期五

地緣政治與金融世界交錯「屠殺」

地緣政治與金融世界交錯「屠殺」


國際社會連日來聚焦巴勒斯坦武裝組織哈馬斯與以色列的流血衝突,一周前被突襲的以色列,猛烈轟炸有超過二百三十萬人居住的加沙地帶,該處現正面對斷水、斷電、斷糧且傷亡激增的人道災難。聯合國發言人證實,以軍已下達撤離令,加沙北部一百一十萬巴勒斯坦人必須馬上緊急南遷,空前慘烈的地面交鋒看來一觸即發,連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也專程飛赴以色列,既表示支持,亦呼籲總理內塔尼亞胡報復時要克制,盡量保護巴勒斯坦平民。然而,號召國內國外壯丁歸隊入伍誓死還擊的以色列,今回合相信很難忍手。

諷刺的是,向來以錢掛帥的金融世界,近期亦上演了一幕沒硝煙的「大屠殺」,債券市場陷入史無前例的熊市,崩壞程度堪與千禧年科網股災相提並論,遠至香港也感受到這股戾氣。

滙豐環球研究報告指出,美國國債、港元同業拆息(HIBOR)及離岸人民幣拆息同時上升,定息債發行窗口已基本關閉,本港企業未來數月將面臨更高的融資成本。該行特別提到,美國債息不斷攀升,香港公司一直迴避發行美元債,只有兩家企業分別於四月和八月採取行動,各自籌集二十五億及四億美元資金,態度審慎可見一斑。美國十年期國債孳息率號稱「全球資產定價之錨」,近日環球資金流向非常波譎雲詭,充分印證美國債息牽一髮動全身。

加沙血戰觸目驚心,全球密切注視伊朗、黎巴嫩會否捲入其中,一旦演變成中東地區大規模軍事衝突,勢必刺激國際油價飆升,隨時把陰陽怪氣的環球經濟推進滯脹深淵,各地中央銀行在抗通脹與阻衰退之間固然左右為難,貨幣政策進退維谷,市場則懼怕戰爭風險;惟另一方面是,地緣緊張局勢促使避險情緒升溫,資金首選正是美國國債。

哈馬斯組織偷襲以色列觸發鋪天蓋地的報復反擊,市場即時反應是風頭火勢避之則吉,資金逃離股市湧入債市,為美國國債換來喘息空間。巧合的是,聯儲局官員近日接連「放鴿」,指金融條件收緊有助於平抑通脹,降低了進一步加息的需要,與九月議息後取態大相逕庭,帶動長債孳息率加速回落,投資者對股市似乎稍為重拾信心。

若以為風險漸退,則未免一廂情願。決策者迫於形勢口風大轉,總算暫時遏住債息狂態,但日前揭盅的美國九月份通脹略高於預期,十年期國債孳息率即顯著抽升,美股、港股應聲下跌。債息隨後回順,惟足證市場對經濟數據極度敏感,疊加中東狀況時刻在變,利率劇烈波動肯定更常態化,趨勢「好難捉摸」。

全球財金要員此刻雲集北非,出席於摩洛哥舉行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與世界銀行年會,正在審慎評估以巴戰火一旦引發規模更大的地區危機,對石油供應會否造成災難性衝擊,與會者甚至細心盤算,當油價每桶上升百分之十,環球通脹將增加零點四個百分點,以及經濟會受到多大程度影響,但加沙兵凶戰危,債市反而因禍得福,顯然,近月慘遭拋售的美國國債,於對沖地緣動盪的功能總算仍未消失。

問題是,俄烏戰爭不知何日方休,以巴剛爆開的火藥庫倘燃燒至中東其他地區,債市投資者大有可能擔心通脹前景惡化,要求更高回報以作補償,令環球資金成本居高不下。隨着金融條件持續趨緊,本港企業若需要再融資,利息負擔大增在所難免,供樓人士同樣要為銀行進一步加息做好準備。

歸根究柢,聯儲局政策利率只能主宰短債息率,長債價格和孳息水平主要取決於通脹預期及供求等局方無法左右的因素。市場因應宏觀環境劇變,重新思考國債的風險溢價,決策者要阻也阻不來。美國民主、共和兩黨過去一再自製政治鬧劇,始終無損美國國債需求,只因這個定價之錨一旦不穩,全球資產市場會亂成一團。然而,債券世紀熊市終於把警鐘敲響,美國不少熱門債券ETF,價格已從二〇二〇年高峰瀉近五成,充分說明美債縱無違約可能,並不代表長揸這種「安全資產」全無風險(risk-free)。此一影響深遠的巨變尚待消化,兩個概念愈來愈有必要認清,投資者和企業面對世界合該有事,起碼略懂走位規避,輸少當贏。

14 Oct 2023


信報

撮要
撮要翻譯如下:

巴以衝突加劇,全球關注局勢升級風險。與此同時,債券市場也在發生嚴重震盪,被喻為金融界的「大屠殺」。

美債收益率上升拖累全球市場。加沙戰火或刺激投資者避險情緒,資金尋求美債避風港,近期美債收益率因此有所回落。

但通脹風險未除,中東局勢變數多,美債波動可能成常態。聯儲局難以控制長期債息。

投資者和企業都要认清風險,美債不再是絕對安全資產。要做好走位,面对世界合理部署。

評論

我對文章內容的評論如下:

1. 分析巴以緊張局勢對債券市場的影響切中要點,內容論據清晰。

2. 指出地緣風險可能再刺激美債需求,引起債息波動的看法頗具前瞻性。

3. 但是不宜過度依賴美債避險,它已非絕對安全資產,風險仍在。

4. 聯儲局難以遏制長期債息上升,企業和投資者都要做好心理準備。 

5. 在危機中,保持理性和做好風險評估尤為重要。

6. 投資組合應進行適當調整,合理分散風險。

7. 宏觀警惕,微觀仔細,才是應對動盪的正確姿態。

8. 無論投資還是企業經營,面對世界都要有準備,才能减少損失。

2023年9月11日 星期一

內地新貸1.36萬億勝預期 未牢固


內地新貸1.36萬億勝預期 未牢固

內地8月金融數據有驚喜,扭轉7月份大幅遜預期的頹勢。受企業貸款帶動,8月新增貸款為1.36萬億元(人民幣.下同),高於市場預期的1.25萬億元,按年多增868億元;社會融資規模增量3.12萬億元,同樣超過預期的2.69萬億元。分析指出,中國經濟縱有初步回穩跡象,未知新貸反彈能否持續,需時觀察最新房地產寬鬆政策的效果。


企業多票據融資 居民需求弱

上月新增貸款動力繼續集中於企業,住戶貸款需求依然疲弱。期內住戶貸款增加3922億元,按年少增658億元,其中,短期貸款添2320億元,按年多增398億元,反映居民消費有所回暖;以房貸為主的中長期貸款增加1602億元,按年少增1056億元,意味居民購房意欲仍然不振。

野村表示,8月按揭需求較弱,相信是放寬房地產政策效果尚未反映,9月初新屋銷售數據僅錄得輕微改善,當局或許需要採取更積極措施,以確保真正復甦。

企業貸款主要受票據融資帶動,8月企業貸款上升9488億元,按年多增738億元。其中短期貸款減少401億元,按年多減280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6444億元,按年少增909億元;票據融資增加3472億元,按年多增1881億元。

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梁斯坦言,企業端存在「以票充貸」現象,加上中長期信貸繼續少增,意味企業對未來經濟預期處於持續修復階段。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亦指出,企業貸款需求較弱或與上半年企業提前透支貸款需求有關,票據融資偏強則說明目前企業生產擴張意願仍不夠強。

花旗認為,新增貸款的意外增長主要來自票據融資,企業信貸需求可能不如數據反映般活躍,不排除要有額外政策支持。

地方發債高峰 社融增3.12萬億

受政府發債帶動,社融增量3.12萬億,按年多6316億元。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按年少增102億元;企業債券淨融資按年升1186億元;政府債券淨融資按年多8714億元。高盛估計,9月底前仍有約6600億元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額度待發行,料政府債券發行續支持社融增長。

狹義貨幣(M1)及廣義貨幣(M2)增速均有所放緩,M2增速為10.6%,按月降0.1個百分點,連續6個月減慢。梁斯表示,受繳稅期影響,居民和企業存款減少,而且8月暑假居民外出旅遊消費需求大升;M1增速為2.2%,按月降0.1個百分點,分析稱,M1和M2增速的差距部分反映銀行下調存款息後,存款從活期轉向定期。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提到,人行可能再加量續作中期借貸便利(MLF),本月或實施年內第二次全面降準,料存款準備金率降0.25個百分點,釋放長期流動性逾5000億元。


12 Sep 2023


信報社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