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息不是萬靈丹 經濟轉型不容緩
對於美國聯儲局最新一次議息,全球引頸以待,尤其是香港,在樓股跌跌不休、消費市道疲弱的情況之下,各界熱切期望減息有利樓股反彈,零售消費暢旺。然而,大家必須做好期望管理,千萬別過度樂觀以為美國減息就是救市萬靈丹,陰霾一掃而空。
首先必須指出,美國自從二〇二二年三月啟動加息周期以來,香港銀行沒有跟足加幅。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香港銀行會跟足美國減息嗎?萬一香港銀行按兵不動,樓市反彈的期望恐怕落空。
其次,美國聯儲局這次議息雖然決定減息半厘,但即時影響有限。正如美國摩根大通行政總裁戴蒙(Jamie Dimon)在議息結果公布前斷言,無論減息零點二五厘抑或零點五厘,均不足以令地球震驚,因為基本經濟變化才是真正具影響力之事,包括經濟是否軟着陸,抑或硬着陸。戴蒙強調,地緣衝突及中美兩國關係等才是他最關注的事。
香港樓價連跌三個月,差餉物業估價署八月二十八日公布私人住宅樓價指數,跌破三百關口,不但抵消今年二月撤銷辣招稅後的升幅,樓價更重回二〇一六年九月水平。「美聯樓價指數」亦顯示,樓價連跌十三周,今年樓價比去年累跌百分之七,創逾八年新低。
特區政府今年二月「徇眾要求」撤銷辣招稅,本來被視作救市良方,卻奈何,期望換來失望,小陽春曇花一現,不旋踵市場上多的是劈價盤。至於新冠疫後經濟復甦的期望,事實證明一場歡喜一場空。既然如此,美國減息是否有助於樓市反彈,頓成疑問,畢竟香港整體的經濟狀況未如理想。
若要扭轉樓市跌勢,需要幾個因素配合,美國減息而且香港銀行跟減只是其中之一。另一個影響樓市的因素是供求關係,由於不少地產發展商現時放慢手腳推出樓盤,囤積不少貨源,說不定趁美國減息後大量出貨求售,屆時樓價有機會不升反跌。
更加關鍵的是買家心態,如果經濟前景不明朗,導致信心不足,「遲買平幾球」,潛在的消費力就難以釋放出來。回顧二〇〇三年沙士疫後,香港樓市強勁反彈,很大程度得力於中央推出優惠政策,放寬內地人來港自由行,百業興旺帶動樓價飆升。可如今,內地人來港自由行的刺激作用有限,大時大節的旺季亦不見起色。香港餐飲聯業協會會長黃家和表示,大量香港市民北上消費,亦有市民趁假期外遊,加上經濟環境欠佳,今年中秋節生意較去年跌逾一成。他又說,內地遊客現時來港消費力人均減弱約兩成,期望政府推出多項活動可以吸引更多港人留港消費。
香港經濟前景不明朗,行政長官李家超一再強調,現在正處於經濟轉型期,或曰經濟洗牌期。轉型是有需要的,但轉往何方?政府應該點出明確方向,提出清晰藍圖,好讓社會上下有所依循。要是政府未有定案,不妨邀請各界人士展開討論,集思廣益以求變通。香港企業佔了九成以上是中小企,財力雖不雄厚,惟韌性十足,只要有明確的轉型方向,就可以逆境求生。
香港經濟與內地經濟唇齒相依,目前內地房地產面臨巨大挑戰,內需疲軟打擊投資者和消費者信心。前中國央行行長易綱早前在上海外灘金融峰會上表示,國家應該專注於對抗通貨緊縮的壓力,推出積極的財政政策和寬鬆的貨幣政策。易綱認為,關鍵是如何改善內需,如何應對房地產市場和地方政府債務問題,又說,對中國人民而言,最重要的是就業前景和收入預期。作為小經濟體的香港,改弦易轍理應比中國內地這艘航空母艦容易。
美國帶頭減息,未必能夠產生立竿見影之效,部分市場人士估計,樓價可能要等到明年下旬才會回升。說到底,樓市需要實體經濟支持,若然經濟持續不景氣,消費信心不足,店舖倒閉潮一浪接一浪,減息的利好因素隨時被抵消。香港不能僅寄望美國減息,以至中國內地經濟復甦,經濟主動轉型才是自保自救之道。
19 Sep 2024
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