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5日 星期二

AI掌握知識 運用仍需智慧

 AI掌握知識 運用仍需智慧


社評 2025-02-25



為了迎接人類史上第四次工業革命來臨,各國政府爭相投入龐大資源研發人工智能(AI),務求突圍而出,起碼不甘人後。中國目前取得非常亮麗的成就,佼佼者是大語言模型DeepSeek平地一聲雷,刷新了西方對中國技術發展的認知,中國模式有望重塑世界科技競爭格局。


人工智能技術對於內地人民的生活帶來愈來愈多的轉變,尤其有趣的是,個別醫生向DeepSeek「認錯」。廣東一位醫學博主在網上貼文引起熱議,他說:「天都塌了!病人DeepSeek後質疑我的治療方案,氣得我自己又查了一遍指南,才發現指南更新了。」他承認人工智能給出的診斷結果是正確的。


這位醫學博主的言論足以反映,人工智能擁有超強的資料蒐集能力,人類醫生對於指南更新看漏了眼,DeepSeek則是明察秋毫。儘管如此,AI始終還處於輔助工具的階段而已,暫時不能亦不該取代真正醫生,原因是診病治療不止於資料蒐集上的「知識」,更需要靈活運用的「智慧」。AI縱使有本領巨細無遺地查漏補缺,但蒐集得來的僅限於一大堆冰冷數據,無法轉化成因人而異的對症下藥。甲之蜜糖,乙之砒霜,良藥與毒藥往往一線之差,判斷上仍得憑人腦主導電腦。


AI作為輔助工具,如果運用得宜,絕對有潛質為人類社會提供偉大貢獻。四川省人民醫院泌尿外科團隊成功為一名八十二歲高齡癌症患者實施高難度手術,靠的正是DeepSeek透過百萬宗手術案例學習,迅速高效形成結構化的四個關鍵步驟評估與策略設計,幫助醫生縮短蒐集資訊決策時間。此事說明了,第四次工業革命也有機會驅動醫療技術突飛猛進。


在香港,醫管局計劃以人工智能系統處理醫療報告,下月起在六間醫院試行,包括瑪嘉烈醫院、明愛醫院、聯合醫院、將軍澳醫院、伊利沙伯醫院及天水圍醫院。醫管局強調,系統只是輔助工具,所有由AI生成的報告均會由臨床醫生作最終檢視及修改,確定內容準確無誤、與醫療紀錄一致,簽署後再發出,讓病人放心。如果運作暢順,預計年內在所有醫院推行。


此外,醫管局去年九月已在博愛醫院兩間病房試行「人工智能患者風險預警系統」,由AI分析維生指數及化驗結果等臨床數據,並將數據即時通知醫護人員及早介入治療,今年將擴展至院內十五間病房。


醫管局引進人工智能作為輔助工具,人類醫生負責把關,方向絕對正確。至於其他領域,大家亦應抱持着同樣的理念,不管AI掌握何等浩瀚無垠的豐沛知識,運用起來依舊需要有血有肉又有膽有識的智慧。假如特區政府使用AI,減省人手,提升效率,當然值得鼓勵,但操作上不可缺乏智慧,特別是政治智慧。


內地AI的實際應用範疇愈來愈多,機械人除了懂得點菜送餐或唱歌跳舞之外,現在可能升格為科幻電影似的「鐵甲威龍」。浙江省溫州有一款名為RT-G的球形機械人,與警察一起在街上巡邏。足球方面,聯想集團與中國足球職業聯賽聯合會在上海正式宣布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將利用AI技術,全方位提升職業聯賽運營水平與組織運行效率,推動職業足球進步。


中國足球灌注AI科技力量,無疑值得期待,但足球運動變化多端,戰術部署不能機械化,即使有了電腦輔助,可否讓血肉之軀提升競賽水平還是極大挑戰。


無論如何,中國人工智能技術高速發展確是可喜現象。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發表《大跳躍:美國智庫、媒體與行業論DeepSeek中國人工智能》研究報告,預計二〇三〇年中國將超越美國,引領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進程。報告認為,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的崛起打破了西方在科技主導權上的傲慢,將在經濟、政治、思想等各層面引發連鎖反應。中國將以全新的理念、全新的價值觀,向世界貢獻獨具中國特色的人工智能發展方案。


中國哲學有「道」與「術」的分別,代表人類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道」強調全局性、系統性、原則性,「術」強調局部性、功利性、技術性。中國是否可以超越美國,歸根究柢視乎運用AI知識的智慧,即應用之道。


25 Feb 2025

信報

2024年9月18日 星期三

減息不是萬靈丹 經濟轉型不容緩

減息不是萬靈丹 經濟轉型不容緩


對於美國聯儲局最新一次議息,全球引頸以待,尤其是香港,在樓股跌跌不休、消費市道疲弱的情況之下,各界熱切期望減息有利樓股反彈,零售消費暢旺。然而,大家必須做好期望管理,千萬別過度樂觀以為美國減息就是救市萬靈丹,陰霾一掃而空。

首先必須指出,美國自從二〇二二年三月啟動加息周期以來,香港銀行沒有跟足加幅。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香港銀行會跟足美國減息嗎?萬一香港銀行按兵不動,樓市反彈的期望恐怕落空。

其次,美國聯儲局這次議息雖然決定減息半厘,但即時影響有限。正如美國摩根大通行政總裁戴蒙(Jamie Dimon)在議息結果公布前斷言,無論減息零點二五厘抑或零點五厘,均不足以令地球震驚,因為基本經濟變化才是真正具影響力之事,包括經濟是否軟着陸,抑或硬着陸。戴蒙強調,地緣衝突及中美兩國關係等才是他最關注的事。

香港樓價連跌三個月,差餉物業估價署八月二十八日公布私人住宅樓價指數,跌破三百關口,不但抵消今年二月撤銷辣招稅後的升幅,樓價更重回二〇一六年九月水平。「美聯樓價指數」亦顯示,樓價連跌十三周,今年樓價比去年累跌百分之七,創逾八年新低。

特區政府今年二月「徇眾要求」撤銷辣招稅,本來被視作救市良方,卻奈何,期望換來失望,小陽春曇花一現,不旋踵市場上多的是劈價盤。至於新冠疫後經濟復甦的期望,事實證明一場歡喜一場空。既然如此,美國減息是否有助於樓市反彈,頓成疑問,畢竟香港整體的經濟狀況未如理想。

若要扭轉樓市跌勢,需要幾個因素配合,美國減息而且香港銀行跟減只是其中之一。另一個影響樓市的因素是供求關係,由於不少地產發展商現時放慢手腳推出樓盤,囤積不少貨源,說不定趁美國減息後大量出貨求售,屆時樓價有機會不升反跌。

更加關鍵的是買家心態,如果經濟前景不明朗,導致信心不足,「遲買平幾球」,潛在的消費力就難以釋放出來。回顧二〇〇三年沙士疫後,香港樓市強勁反彈,很大程度得力於中央推出優惠政策,放寬內地人來港自由行,百業興旺帶動樓價飆升。可如今,內地人來港自由行的刺激作用有限,大時大節的旺季亦不見起色。香港餐飲聯業協會會長黃家和表示,大量香港市民北上消費,亦有市民趁假期外遊,加上經濟環境欠佳,今年中秋節生意較去年跌逾一成。他又說,內地遊客現時來港消費力人均減弱約兩成,期望政府推出多項活動可以吸引更多港人留港消費。

香港經濟前景不明朗,行政長官李家超一再強調,現在正處於經濟轉型期,或曰經濟洗牌期。轉型是有需要的,但轉往何方?政府應該點出明確方向,提出清晰藍圖,好讓社會上下有所依循。要是政府未有定案,不妨邀請各界人士展開討論,集思廣益以求變通。香港企業佔了九成以上是中小企,財力雖不雄厚,惟韌性十足,只要有明確的轉型方向,就可以逆境求生。

香港經濟與內地經濟唇齒相依,目前內地房地產面臨巨大挑戰,內需疲軟打擊投資者和消費者信心。前中國央行行長易綱早前在上海外灘金融峰會上表示,國家應該專注於對抗通貨緊縮的壓力,推出積極的財政政策和寬鬆的貨幣政策。易綱認為,關鍵是如何改善內需,如何應對房地產市場和地方政府債務問題,又說,對中國人民而言,最重要的是就業前景和收入預期。作為小經濟體的香港,改弦易轍理應比中國內地這艘航空母艦容易。

美國帶頭減息,未必能夠產生立竿見影之效,部分市場人士估計,樓價可能要等到明年下旬才會回升。說到底,樓市需要實體經濟支持,若然經濟持續不景氣,消費信心不足,店舖倒閉潮一浪接一浪,減息的利好因素隨時被抵消。香港不能僅寄望美國減息,以至中國內地經濟復甦,經濟主動轉型才是自保自救之道。

19 Sep 2024


信報

2024年6月2日 星期日

特朗普口出狂言 北京不宜掉以輕心

新加坡舉行一連三天的「第二十一屆香格里拉對話會」,中國和美國皆由各自的國防部長率領代表團出席。中美雙方同樣希望藉着對話避免誤解和誤判,然而實際上兩國始終存在着極大分歧。另一方面,正在尋求捲土重來入主白宮的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又口出狂言,日前竟聲稱如果中國大陸在他任內攻打台灣,他會轟炸北京。儘管特朗普也許只是運用天花亂墜的「選舉語言」討好選民,不過難保不是部分華府鷹派政客的「打雞血」主意。

香格里拉對話會上,中國防長董軍向美國防長奧斯汀直言,台灣問題純屬中國內政,外部勢力無權干涉,中方堅決反對美方嚴重違背所作承諾,向「台獨」發出錯誤訊號,敦促美方切實糾正錯誤,不得以任何方式「以武助獨」。董軍亦透過主題演講嚴詞警告,中方不容許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損害亞太地區,不容許把地緣衝突引入亞太。他重申,解放軍始終是捍衞祖國統一、無堅不摧的強大力量,誰敢把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必將粉身碎骨、自取滅亡。他還強調,「台獨」分子螳臂當車、自欺欺人,解放軍對待「台獨」武裝就像甕中捉鱉,不足掛齒。

奧斯汀則說,對解放軍近期在台海周邊的挑釁活動表達深切憂慮,重申北京不應利用屬於台灣正常及例行民主過程一環的政治過渡,作為脅迫行動的藉口。奧斯汀表示,儘管歐洲和中東發生歷史性衝突,亞太地區仍是華府的「優先事項」,「唯有亞洲安全,美國才能無虞」。

中國軍事科學院戰爭研究院大校研究員曹延中問奧斯汀,美國是否意圖在印太建立類似北約的聯盟。奧斯汀沒有正面回答,僅稱美方目標是與志同道合的國家合作,實現「自由開放印太」的共同願景。

台海問題之外,尚有南海問題,中美之間的矛盾愈來愈難化解,原因是菲律賓利用《美菲共同防禦條約》壯膽,倚仗山姆大叔的巨棒,抗衡與之存在着島礁主權之爭的中國。菲律賓不但在仁愛礁派出軍艦「坐灘」二十五年,最近也在仙賓礁重施故伎。內地《環球時報》披露,菲律賓以「確保中國不會在仙賓礁填海造地」為藉口,派遣海岸防衞隊巡邏船在仙賓礁潟湖內持續滯留並維持靜止長達四十五天,實質上形成對仙賓礁的軍事化「準坐灘」。菲律賓總統小馬可斯揚言,如果有該國公民在中菲南海衝突中死亡,等同中方越過紅線,「這與我們定義的戰爭行為非常接近」。至於會否觸發《美菲共同防禦條約》,奧斯汀謂不會對假設性情況作出揣測,但一再表明美國對菲律賓的承諾堅定不移。

美國執着於插手台海和南海,與中國角力的姿態沒有軟化跡象,儘管有對話,依舊充滿對抗意味。現任美國總統拜登已經三番四次保證,將會軍事協防台灣。如果今年十一月美國大選的贏家是拜登,情況固然不變,萬一贏家是特朗普,台海問題和南海問題也許進一步激起風浪。

對於《華盛頓郵報》報道,特朗普在與金主的閉門募款活動上大放厥詞,台灣遇襲則轟炸北京云云,中國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吳謙批評,如果報道屬實,這樣的言論非常喪心病狂。此等「特氏狂言」看來屬胡謅亂扯的成份居多,可是無法排除一個可能性,一旦解放軍決定「武統台灣」,而美國又真的為台灣提供軍事協防,那麼就算被轟炸的不是北京,中國大陸沿海地區仍然有被美國攻擊的風險,彷彿等於中美兩個擁核國直接交戰,後果之恐怖實在難以想像。

特朗普如果能夠實現其復辟夢,再度成為總統的話,估計會像上次那樣羅致大量鷹派政客,前國務卿蓬佩奧之類的官員充斥美國決策層。為了台灣而轟炸北京或者攻擊中國大陸沿海地區,絕對是糟糕透頂的餿主意,但當鷹派政客失去理智的時候,正常人想攔也攔不住。因此,北京如果在未來的一段日子不得不與另一次的特朗普政府打交道,必須將這些喪心病狂的可能性計算在內,不宜掉以輕心。

特朗普的作風一貫地語不驚人死不休,而北京也該作出最壞打算,甚至施展出奇制勝之術,防止任性狂人亂來。

新加坡舉行一連三天的「第二十一屆香格里拉對話會」,中國和美國皆由各自的國防部長率領代表團出席。中美雙方同樣希望藉着對話避免誤解和誤判,然而實際上兩國始終存在着極大分歧。另一方面,正在尋求捲土重來入主白宮的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又口出狂言,日前竟聲稱如果中國大陸在他任內攻打台灣,他會轟炸北京。儘管特朗普也許只是運用天花亂墜的「選舉語言」討好選民,不過難保不是部分華府鷹派政客的「打雞血」主意。

香格里拉對話會上,中國防長董軍向美國防長奧斯汀直言,台灣問題純屬中國內政,外部勢力無權干涉,中方堅決反對美方嚴重違背所作承諾,向「台獨」發出錯誤訊號,敦促美方切實糾正錯誤,不得以任何方式「以武助獨」。董軍亦透過主題演講嚴詞警告,中方不容許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損害亞太地區,不容許把地緣衝突引入亞太。他重申,解放軍始終是捍衞祖國統一、無堅不摧的強大力量,誰敢把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必將粉身碎骨、自取滅亡。他還強調,「台獨」分子螳臂當車、自欺欺人,解放軍對待「台獨」武裝就像甕中捉鱉,不足掛齒。

奧斯汀則說,對解放軍近期在台海周邊的挑釁活動表達深切憂慮,重申北京不應利用屬於台灣正常及例行民主過程一環的政治過渡,作為脅迫行動的藉口。奧斯汀表示,儘管歐洲和中東發生歷史性衝突,亞太地區仍是華府的「優先事項」,「唯有亞洲安全,美國才能無虞」。

中國軍事科學院戰爭研究院大校研究員曹延中問奧斯汀,美國是否意圖在印太建立類似北約的聯盟。奧斯汀沒有正面回答,僅稱美方目標是與志同道合的國家合作,實現「自由開放印太」的共同願景。

台海問題之外,尚有南海問題,中美之間的矛盾愈來愈難化解,原因是菲律賓利用《美菲共同防禦條約》壯膽,倚仗山姆大叔的巨棒,抗衡與之存在着島礁主權之爭的中國。菲律賓不但在仁愛礁派出軍艦「坐灘」二十五年,最近也在仙賓礁重施故伎。內地《環球時報》披露,菲律賓以「確保中國不會在仙賓礁填海造地」為藉口,派遣海岸防衞隊巡邏船在仙賓礁潟湖內持續滯留並維持靜止長達四十五天,實質上形成對仙賓礁的軍事化「準坐灘」。菲律賓總統小馬可斯揚言,如果有該國公民在中菲南海衝突中死亡,等同中方越過紅線,「這與我們定義的戰爭行為非常接近」。至於會否觸發《美菲共同防禦條約》,奧斯汀謂不會對假設性情況作出揣測,但一再表明美國對菲律賓的承諾堅定不移。

美國執着於插手台海和南海,與中國角力的姿態沒有軟化跡象,儘管有對話,依舊充滿對抗意味。現任美國總統拜登已經三番四次保證,將會軍事協防台灣。如果今年十一月美國大選的贏家是拜登,情況固然不變,萬一贏家是特朗普,台海問題和南海問題也許進一步激起風浪。

對於《華盛頓郵報》報道,特朗普在與金主的閉門募款活動上大放厥詞,台灣遇襲則轟炸北京云云,中國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吳謙批評,如果報道屬實,這樣的言論非常喪心病狂。此等「特氏狂言」看來屬胡謅亂扯的成份居多,可是無法排除一個可能性,一旦解放軍決定「武統台灣」,而美國又真的為台灣提供軍事協防,那麼就算被轟炸的不是北京,中國大陸沿海地區仍然有被美國攻擊的風險,彷彿等於中美兩個擁核國直接交戰,後果之恐怖實在難以想像。

特朗普如果能夠實現其復辟夢,再度成為總統的話,估計會像上次那樣羅致大量鷹派政客,前國務卿蓬佩奧之類的官員充斥美國決策層。為了台灣而轟炸北京或者攻擊中國大陸沿海地區,絕對是糟糕透頂的餿主意,但當鷹派政客失去理智的時候,正常人想攔也攔不住。因此,北京如果在未來的一段日子不得不與另一次的特朗普政府打交道,必須將這些喪心病狂的可能性計算在內,不宜掉以輕心。

特朗普的作風一貫地語不驚人死不休,而北京也該作出最壞打算,甚至施展出奇制勝之術,防止任性狂人亂來。

這篇文章主要講述了以下幾個重點:

1. 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對話會上,中美兩國在台灣問題和南海問題上的分歧依然很大。中國堅決反對美國對台軍售和政治支持。

2. 特朗普在募款演講中發表霸言,如果中國攻打台灣,他上台後會轟炸北京。文章分析這有可能鼓勵美國鷹派採取更激進立場。

3. 菲律賓在南海仁愛礁和仙賓礁持續與中國對立,並得到美國的支持,進一步加劇南海局勢緊張。

4. 如果特朗普再次當選美國總統,他可能大舉起用鷹派官員,進而在台灣問題上採取更激烈做法,甚至發動襲擊,這將導致嚴重後果。

5. 北京需要做好應對特朗普再上台的最壞打算,防止他在台灣問題上亂來,需要施展出奇制勝之術。

Chatgpt Poe Claudia 100-k



2023年10月13日 星期五

地緣政治與金融世界交錯「屠殺」

地緣政治與金融世界交錯「屠殺」


國際社會連日來聚焦巴勒斯坦武裝組織哈馬斯與以色列的流血衝突,一周前被突襲的以色列,猛烈轟炸有超過二百三十萬人居住的加沙地帶,該處現正面對斷水、斷電、斷糧且傷亡激增的人道災難。聯合國發言人證實,以軍已下達撤離令,加沙北部一百一十萬巴勒斯坦人必須馬上緊急南遷,空前慘烈的地面交鋒看來一觸即發,連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也專程飛赴以色列,既表示支持,亦呼籲總理內塔尼亞胡報復時要克制,盡量保護巴勒斯坦平民。然而,號召國內國外壯丁歸隊入伍誓死還擊的以色列,今回合相信很難忍手。

諷刺的是,向來以錢掛帥的金融世界,近期亦上演了一幕沒硝煙的「大屠殺」,債券市場陷入史無前例的熊市,崩壞程度堪與千禧年科網股災相提並論,遠至香港也感受到這股戾氣。

滙豐環球研究報告指出,美國國債、港元同業拆息(HIBOR)及離岸人民幣拆息同時上升,定息債發行窗口已基本關閉,本港企業未來數月將面臨更高的融資成本。該行特別提到,美國債息不斷攀升,香港公司一直迴避發行美元債,只有兩家企業分別於四月和八月採取行動,各自籌集二十五億及四億美元資金,態度審慎可見一斑。美國十年期國債孳息率號稱「全球資產定價之錨」,近日環球資金流向非常波譎雲詭,充分印證美國債息牽一髮動全身。

加沙血戰觸目驚心,全球密切注視伊朗、黎巴嫩會否捲入其中,一旦演變成中東地區大規模軍事衝突,勢必刺激國際油價飆升,隨時把陰陽怪氣的環球經濟推進滯脹深淵,各地中央銀行在抗通脹與阻衰退之間固然左右為難,貨幣政策進退維谷,市場則懼怕戰爭風險;惟另一方面是,地緣緊張局勢促使避險情緒升溫,資金首選正是美國國債。

哈馬斯組織偷襲以色列觸發鋪天蓋地的報復反擊,市場即時反應是風頭火勢避之則吉,資金逃離股市湧入債市,為美國國債換來喘息空間。巧合的是,聯儲局官員近日接連「放鴿」,指金融條件收緊有助於平抑通脹,降低了進一步加息的需要,與九月議息後取態大相逕庭,帶動長債孳息率加速回落,投資者對股市似乎稍為重拾信心。

若以為風險漸退,則未免一廂情願。決策者迫於形勢口風大轉,總算暫時遏住債息狂態,但日前揭盅的美國九月份通脹略高於預期,十年期國債孳息率即顯著抽升,美股、港股應聲下跌。債息隨後回順,惟足證市場對經濟數據極度敏感,疊加中東狀況時刻在變,利率劇烈波動肯定更常態化,趨勢「好難捉摸」。

全球財金要員此刻雲集北非,出席於摩洛哥舉行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與世界銀行年會,正在審慎評估以巴戰火一旦引發規模更大的地區危機,對石油供應會否造成災難性衝擊,與會者甚至細心盤算,當油價每桶上升百分之十,環球通脹將增加零點四個百分點,以及經濟會受到多大程度影響,但加沙兵凶戰危,債市反而因禍得福,顯然,近月慘遭拋售的美國國債,於對沖地緣動盪的功能總算仍未消失。

問題是,俄烏戰爭不知何日方休,以巴剛爆開的火藥庫倘燃燒至中東其他地區,債市投資者大有可能擔心通脹前景惡化,要求更高回報以作補償,令環球資金成本居高不下。隨着金融條件持續趨緊,本港企業若需要再融資,利息負擔大增在所難免,供樓人士同樣要為銀行進一步加息做好準備。

歸根究柢,聯儲局政策利率只能主宰短債息率,長債價格和孳息水平主要取決於通脹預期及供求等局方無法左右的因素。市場因應宏觀環境劇變,重新思考國債的風險溢價,決策者要阻也阻不來。美國民主、共和兩黨過去一再自製政治鬧劇,始終無損美國國債需求,只因這個定價之錨一旦不穩,全球資產市場會亂成一團。然而,債券世紀熊市終於把警鐘敲響,美國不少熱門債券ETF,價格已從二〇二〇年高峰瀉近五成,充分說明美債縱無違約可能,並不代表長揸這種「安全資產」全無風險(risk-free)。此一影響深遠的巨變尚待消化,兩個概念愈來愈有必要認清,投資者和企業面對世界合該有事,起碼略懂走位規避,輸少當贏。

14 Oct 2023


信報

撮要
撮要翻譯如下:

巴以衝突加劇,全球關注局勢升級風險。與此同時,債券市場也在發生嚴重震盪,被喻為金融界的「大屠殺」。

美債收益率上升拖累全球市場。加沙戰火或刺激投資者避險情緒,資金尋求美債避風港,近期美債收益率因此有所回落。

但通脹風險未除,中東局勢變數多,美債波動可能成常態。聯儲局難以控制長期債息。

投資者和企業都要认清風險,美債不再是絕對安全資產。要做好走位,面对世界合理部署。

評論

我對文章內容的評論如下:

1. 分析巴以緊張局勢對債券市場的影響切中要點,內容論據清晰。

2. 指出地緣風險可能再刺激美債需求,引起債息波動的看法頗具前瞻性。

3. 但是不宜過度依賴美債避險,它已非絕對安全資產,風險仍在。

4. 聯儲局難以遏制長期債息上升,企業和投資者都要做好心理準備。 

5. 在危機中,保持理性和做好風險評估尤為重要。

6. 投資組合應進行適當調整,合理分散風險。

7. 宏觀警惕,微觀仔細,才是應對動盪的正確姿態。

8. 無論投資還是企業經營,面對世界都要有準備,才能减少損失。

2023年9月11日 星期一

內地新貸1.36萬億勝預期 未牢固


內地新貸1.36萬億勝預期 未牢固

內地8月金融數據有驚喜,扭轉7月份大幅遜預期的頹勢。受企業貸款帶動,8月新增貸款為1.36萬億元(人民幣.下同),高於市場預期的1.25萬億元,按年多增868億元;社會融資規模增量3.12萬億元,同樣超過預期的2.69萬億元。分析指出,中國經濟縱有初步回穩跡象,未知新貸反彈能否持續,需時觀察最新房地產寬鬆政策的效果。


企業多票據融資 居民需求弱

上月新增貸款動力繼續集中於企業,住戶貸款需求依然疲弱。期內住戶貸款增加3922億元,按年少增658億元,其中,短期貸款添2320億元,按年多增398億元,反映居民消費有所回暖;以房貸為主的中長期貸款增加1602億元,按年少增1056億元,意味居民購房意欲仍然不振。

野村表示,8月按揭需求較弱,相信是放寬房地產政策效果尚未反映,9月初新屋銷售數據僅錄得輕微改善,當局或許需要採取更積極措施,以確保真正復甦。

企業貸款主要受票據融資帶動,8月企業貸款上升9488億元,按年多增738億元。其中短期貸款減少401億元,按年多減280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6444億元,按年少增909億元;票據融資增加3472億元,按年多增1881億元。

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梁斯坦言,企業端存在「以票充貸」現象,加上中長期信貸繼續少增,意味企業對未來經濟預期處於持續修復階段。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亦指出,企業貸款需求較弱或與上半年企業提前透支貸款需求有關,票據融資偏強則說明目前企業生產擴張意願仍不夠強。

花旗認為,新增貸款的意外增長主要來自票據融資,企業信貸需求可能不如數據反映般活躍,不排除要有額外政策支持。

地方發債高峰 社融增3.12萬億

受政府發債帶動,社融增量3.12萬億,按年多6316億元。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按年少增102億元;企業債券淨融資按年升1186億元;政府債券淨融資按年多8714億元。高盛估計,9月底前仍有約6600億元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額度待發行,料政府債券發行續支持社融增長。

狹義貨幣(M1)及廣義貨幣(M2)增速均有所放緩,M2增速為10.6%,按月降0.1個百分點,連續6個月減慢。梁斯表示,受繳稅期影響,居民和企業存款減少,而且8月暑假居民外出旅遊消費需求大升;M1增速為2.2%,按月降0.1個百分點,分析稱,M1和M2增速的差距部分反映銀行下調存款息後,存款從活期轉向定期。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提到,人行可能再加量續作中期借貸便利(MLF),本月或實施年內第二次全面降準,料存款準備金率降0.25個百分點,釋放長期流動性逾5000億元。


12 Sep 2023


信報社評




2012年11月16日 星期五

經濟結構未改 地產暴升禍福難料

經濟結構未改 地產暴升禍福難料 社評 本港經濟連續四季放緩。昨日政府公布今年第三季經濟情況,顯示第三季本港經濟按年溫和增長百分之一點三,較第二季的百分之一點二為佳,經季節性調整後按季比較,經濟在第二季微跌百分之零點一後,第三季重現輕微增長百分之零點六,避免出現技術性衰退。由於預計第四季經濟應會繼續改善,政府將全年的GDP增長預測,輕微調整至百分之一點二。 金融海嘯以後,本港經濟曾經出現衰退,二○○九年本地生產總值按年實質增長率出現負百分之二點五,翌年即重現升勢,全年增長高達百分之六點八,但去年已回落至百分之四點九。今年預測只有百分之一點二增長,可說是二○○八年以來的最低紀錄。 本港經濟在金融海嘯後能夠起死回生,避免出現歐美和日本經濟衰退及失業高企的局面,全賴中國經濟同期急劇擴張所致;加上二○○九年本港實施百分百資金保障措施,引致大量資金流入香港,而人民幣期間兌港元滙價持續上升,在全球量化寬鬆政策下,股市樓市尤其是後者極為暢旺,資產價格上升,產生的財富效應和外來遊客開支,刺激社會內部消費,支撐本港經濟持續增長。 但好景不常,全球量化寬鬆政策只是飲鴆止渴,金融海嘯反映的世界金融資本主義的根本性危機從未徹底解決,只是以不同面貌出現——歐洲債務危機此起彼落、美國財赤嚴重難解催生財政懸崖,而中國在外圍經濟萎縮及內部經濟結構不平衡下亦無法以內需帶動經濟轉型,香港的開放型經濟內外交困,自去年中起遂出現顯著放緩迹象,持續增長全賴社會內部消費帶動。 本港樓市在去年六月見頂回落,成交量在前年十一月推出特別印花稅後轉趨淡靜,但今年農曆新年過後,累積的購買力已令樓價見底回升,加上梁振英上台後推出愚蠢的二手居屋措施,宣布每年容許五千名白表人士可免補地價購買二手居屋,只增加需求而無法在短期內增加供應,再度掀起炒風,其後歐美日各國再度量寬火上加油,遂令各類型物業瘋狂漲價。今年首九個月,物業價格已累計上升約兩成,相對於同期只有約百分之一的經濟增長,明顯不成比例,充分說明樓價和租金暴漲只是貨幣通脹的後果,而非實質經濟增長的反映。 不過,成亦蕭何,敗亦蕭何。本港經濟在第三季溫和增長,亦須依賴資產價格上升帶來的財富效應支撐內部消費所致。本港私人消費開支在第三季按年實質再增長百分之二點八。由於去年比較基數極高,今年幾季按年增幅較為溫和,但經季節性調整後按季比較,私人消費開支在第三季實質增長百分之零點九,比第二季的百分之零點一有所加快。資產價格上升亦帶動投資開支增加,整體投資開支在第三季出現百分之八點七的強勁增長。 雖然消費物價通脹隨着本地和外圍價格壓力減退在第三季進一步回落,由第一季的百分之五點二降至第三季的百分之四,但全年通脹在全球再量化寬鬆下,年底預計會回升至百分之四點五。 回歸後,亞洲金融危機充分暴露了本港以金融地產為核心結構的脆弱性,但十五年下來,不管什麼數碼科網,抑或所謂六大優勢產業,皆未能促成本港經濟結構轉型。經濟增長仍然主要依賴金融地產尤其是後者的資產價格上升帶動投資和消費增加所致。物業價格的狂飆,雖不會因為行政措施干預而遏止,卻終有泡沫爆破的一天,屆時負資產一族再現,通縮重臨,港人曾經苦不堪言的夢魘勢必重來,後果實在不敢想像。 以梁振英為首的特區政府,空談「穩中求變」,實質並無任何妙策良方,港人未雨綢繆,還是自求多福為上。 信報 16 Nov 2012

2012年11月8日 星期四

政經摩擦有增無減 中美關係不易穩定

政經摩擦有增無減 中美關係不易穩定 社評 奧巴馬壓倒羅姆尼成功連任,既打破了自羅斯福以來高失業率下難以連任的「宿命」,也意味過去四年來對亞太地區所形成的外交方略具有一定的連續性。然而,明顯看到,中國崛起導致中美力量對比的深刻變化,亦使奧巴馬新一屆任內對華政策無法一成不變。 今次大選戰情激烈,「中國牌」打得比歷屆更為尖銳露骨。對於兩國經貿的摩擦,羅姆尼更公開聲言,一定把中國列為滙率操控國;與此同時亦看到奧巴馬對華政策「綿裏藏針」特色,在延遲發布政府滙率報告的同時,卻又就汽車問題對中國提出貿易申訴。 從經貿層面看,奧巴馬傾向以貿易保護政策鐵腕重建美國製造業部門的活力,這種內部經濟結構調整的方向的確令人擔心,未來四年,中美兩國在貿易矛盾上的摩擦會變本加厲。 再從國際政治角度衡量,在全球化下,一系列問題,如解決全球氣候暖化,以至核擴散等跨越國界等安全威脅,沒有國際有效合作實難以推進。中美作為全球治理系統中最大力量與權威的行動主體,一旦兩國無法達成解決問題的共識,國際合作便會淪為空談。 因此,中美有維持「合作」的必要性,而且遏制中國,恐怕對美國也會產生巨大的機會成本。在這種現實政治格局下,中美通過隱性的競爭與謀略來實現戰略目標,但此舉難免形成揮之難去的相互戰略猜疑。 就當前的國際局勢看,中東地緣政治動盪,美國在區內的介入,一定程度牽制了美國「返亞」戰略對華的強硬手腕。大選後,奧巴馬很快需要就伊朗核計劃,決定是否批准美國參與第四輪談判;加上敍利亞問題的壓力,故此相信新政府短期內也不會挑起中美之間具爭議性的矛盾,使雙邊關係相對穩定。 過去四年,面對中國軍力擴張以及在區內新增的影響力,奧巴馬政府不斷增強軍事和戰略部署作出應對,令對手新增力量無法獲得任何便宜,以維持美國在區內的主導角色,如深化日美聯繫、加強同越南合作、重修與緬甸的關係,連串軍事與外交行動,清晰體現了這種戰略思維。 很明顯,中國從國際體系外國家變成體系內的新興大國,甚至晉身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其身份轉變、對體系內制度的選擇和規範接受,即使中國不斷強調都是和平的,但依然受到美方的猜疑,防範中國會以非和平方式或明或暗加以對抗,甚至企圖另起爐灶,有建立一個新制度的野心。 奧巴馬在競選總統辯論時清楚指出,「中國既是一個對手,也是在國際社會中一個潛在的合作夥伴,只要中國按規則行事。」這個按規則行事作為是「對手或合作」的前提,相信也是奧巴馬未來深化返亞戰略過程中對華政策作出戰略調整的考慮基點。 照發展形勢看,中美「是對手或潛在的合作夥伴」的關係,一方面取決於經貿部分能否擴大共同的利益,而非零和遊戲。另一方面,在政治和外交上,中國崛起要求軍力擴張以保護增益的經濟利益,以及蕩平因崛起對地緣和周邊所引起的震盪,又要求中國採取主動的近鄰外交政策,這樣一來,無可避免改變國際力量的對比和固有秩序,影響美國在區內的主導角色力量。 如今隨着中美兩國力量對比改變演化到目前地步,兩國關係的形態與內涵似乎也無可避免醞釀發酵變化,並反映到今次大選總統候選人「中國牌」的主張之中。事實上,在力量對比如今持續改變過程中,兩國關係結構不容易形成穩定的動態均衡,令奧巴馬新一屆任內中美關係的穩定性難免不時受到考驗。 8 Nov 2012 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