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6日 星期五

經濟結構未改 地產暴升禍福難料

經濟結構未改 地產暴升禍福難料 社評 本港經濟連續四季放緩。昨日政府公布今年第三季經濟情況,顯示第三季本港經濟按年溫和增長百分之一點三,較第二季的百分之一點二為佳,經季節性調整後按季比較,經濟在第二季微跌百分之零點一後,第三季重現輕微增長百分之零點六,避免出現技術性衰退。由於預計第四季經濟應會繼續改善,政府將全年的GDP增長預測,輕微調整至百分之一點二。 金融海嘯以後,本港經濟曾經出現衰退,二○○九年本地生產總值按年實質增長率出現負百分之二點五,翌年即重現升勢,全年增長高達百分之六點八,但去年已回落至百分之四點九。今年預測只有百分之一點二增長,可說是二○○八年以來的最低紀錄。 本港經濟在金融海嘯後能夠起死回生,避免出現歐美和日本經濟衰退及失業高企的局面,全賴中國經濟同期急劇擴張所致;加上二○○九年本港實施百分百資金保障措施,引致大量資金流入香港,而人民幣期間兌港元滙價持續上升,在全球量化寬鬆政策下,股市樓市尤其是後者極為暢旺,資產價格上升,產生的財富效應和外來遊客開支,刺激社會內部消費,支撐本港經濟持續增長。 但好景不常,全球量化寬鬆政策只是飲鴆止渴,金融海嘯反映的世界金融資本主義的根本性危機從未徹底解決,只是以不同面貌出現——歐洲債務危機此起彼落、美國財赤嚴重難解催生財政懸崖,而中國在外圍經濟萎縮及內部經濟結構不平衡下亦無法以內需帶動經濟轉型,香港的開放型經濟內外交困,自去年中起遂出現顯著放緩迹象,持續增長全賴社會內部消費帶動。 本港樓市在去年六月見頂回落,成交量在前年十一月推出特別印花稅後轉趨淡靜,但今年農曆新年過後,累積的購買力已令樓價見底回升,加上梁振英上台後推出愚蠢的二手居屋措施,宣布每年容許五千名白表人士可免補地價購買二手居屋,只增加需求而無法在短期內增加供應,再度掀起炒風,其後歐美日各國再度量寬火上加油,遂令各類型物業瘋狂漲價。今年首九個月,物業價格已累計上升約兩成,相對於同期只有約百分之一的經濟增長,明顯不成比例,充分說明樓價和租金暴漲只是貨幣通脹的後果,而非實質經濟增長的反映。 不過,成亦蕭何,敗亦蕭何。本港經濟在第三季溫和增長,亦須依賴資產價格上升帶來的財富效應支撐內部消費所致。本港私人消費開支在第三季按年實質再增長百分之二點八。由於去年比較基數極高,今年幾季按年增幅較為溫和,但經季節性調整後按季比較,私人消費開支在第三季實質增長百分之零點九,比第二季的百分之零點一有所加快。資產價格上升亦帶動投資開支增加,整體投資開支在第三季出現百分之八點七的強勁增長。 雖然消費物價通脹隨着本地和外圍價格壓力減退在第三季進一步回落,由第一季的百分之五點二降至第三季的百分之四,但全年通脹在全球再量化寬鬆下,年底預計會回升至百分之四點五。 回歸後,亞洲金融危機充分暴露了本港以金融地產為核心結構的脆弱性,但十五年下來,不管什麼數碼科網,抑或所謂六大優勢產業,皆未能促成本港經濟結構轉型。經濟增長仍然主要依賴金融地產尤其是後者的資產價格上升帶動投資和消費增加所致。物業價格的狂飆,雖不會因為行政措施干預而遏止,卻終有泡沫爆破的一天,屆時負資產一族再現,通縮重臨,港人曾經苦不堪言的夢魘勢必重來,後果實在不敢想像。 以梁振英為首的特區政府,空談「穩中求變」,實質並無任何妙策良方,港人未雨綢繆,還是自求多福為上。 信報 16 Nov 201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