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26日 星期四

山窮水未盡 投資毋須過分悲觀 社評 農曆新年假後,港股一如所料,紅盤高開,但愈升愈有,結果恒指以接近全日最高位二○四三九點收市,成交金額雖比假前的七百餘億元為少,卻仍高達六百零八億元,動力持續,後市依然有上升空間。 今次升浪由農曆年前兩星期一八五八八點起步,至今升幅已超逾一千八百點,名副其實是小陽春。但很多財經分析專家都不明所以,還是以既定思維觀看事物,認定歐債危機未除,美國經濟沉疴不振,而內地經濟增長亦有放緩迹象,在內外交困下,港股易跌難升,因此不敢貿然入市。 殊不知世事如棋局局新,一本通書不能看到老。繼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以奇招救市後,美國聯儲局亦有新猷。剛完結議息會議的聯儲局史無前例地宣布目前接近零水平的超低息格局將會維持至二○一四年底,意味着未來三年都不虞加息,實際上行之已久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已經變相持續。何況貝南奇還有一個最終的武器QE3在手,忍而不發,與中央遲遲不減存準率或減息,異曲同工,都有阻嚇淡友不敢貿然造次的微妙作用。 對於QE3,不少財經專家咸認定無用或認為是飲鴆止渴,如作為美國一旦雙底衰退的絕招,QE2已證明無效,QE3只會重蹈覆轍。然而,歷史往往不會簡單重複,所謂財經專家可以看到的,難道精研三十年代大蕭條及精通貨幣主義政策的貝南奇會看不到嗎?如果QE1的作用是成功穩定全球瀕臨崩潰的金融系統,QE2企圖增加流動性誘導銀行放寬商業信貸不果,聰明的貝南奇斷不會走上不通的舊路。用逆向思維反思,貝南奇不但不會在美國經濟再次衰退時推出QE3,反而恰恰相反會在經濟出現復蘇迹象時加推QE3,因為屆時資金充裕的銀行才會不虞賴債向商業放貸,進一步加速復蘇的步伐。 其實,過去一兩個月來,美國的經濟數據都有明顯好轉的迹象,而美國企業盈利一直沒有問題,只是國內失業率仍然高企,社會貧富懸殊惡化而已。至於所謂歐債危機惡化,也不成問題,因不單已在預期之內,更弔詭地增強了美元的地位,因為去年六大央行簽訂的貨幣互換協議,客觀的實際效用其實是強化了美元的國際地位,教聯儲局更有恃無恐,持續美元的霸權。 今次的聯儲局聲明明顯是配合奧巴馬的國情咨文,目標就是要振興美國經濟,創造就業,為奧巴馬的競選連任創造聲勢。 如果所料不差,歐債危機惡化,反而有利美國,因為國際資金苦無出路,為了避險,除了湧向美元和美債外,根本別無他途。對抗通脹的黃金和貴金屬,只有在超級通脹下才能大幅飆升,既然聯儲局會制定硬性通脹目標,大升的情況相信不易出現。 況且,根據本報研究部日前發表的報告,經過去年底推出達四千八百九十一億歐羅的長期再融資操作後,歐洲央行現時的資產規模已高達三萬四千億美元,比美國聯儲局的二萬八千億美元還要大,量寬政策已漸見成效,公債息率水平和國家或企業CDS固然漸次回落,信貸緊絀情況也有所緩和,即使危機未能解決,但最壞情況已經過去,二○○八年金融海嘯的黑天鵝情況相信不易再現。 由是觀之,投資前景不必過分悲觀,世界資本主義現階段還未到徹底崩潰的時候。正是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希望永遠在明天。   信報

2012年1月25日 星期三

歐美政經風險 全球新歲反思 社評 農曆新歲伊始,萬象更新。今年新一屆世界經濟論壇昨天也於瑞士召開,在全球經濟與金融動盪形勢下,論壇廣受關注,年會以為「大轉型:塑造新模式」為主題,突顯了金融危機爆發、國家主權債務惡化、貧富懸殊加劇、茉莉花星火燎原等在政治、經濟和社會領域的深層結構性紕漏,已引發全球反思;變革亦抵達臨界點。 本月中旬,世界經濟論壇首先公布了《二○一二年全球風險報告》,指出當前全球的發展焦點,已從環境風險轉移到社會經濟風險。在社經風險交織的大環境下,普華永道在論壇召開前夕,發表《二○一二年世界經濟在不確定中增值》報告,展示全球CEO信心指數。 報告反映,近半數全球企業家對未來十二個月經濟發展相對悲觀,百分之四十八認為經濟將下滑,百分之三十四認為可保持原狀,僅百分之十五對全球經濟增長持樂觀態度,調查結果與當前經濟形勢的表現脗合。 細看今年全球經濟發展兩大風險源頭——美國經濟復蘇反覆與歐債危機再爆發。據昨天奧巴馬發表的國情咨文,強調推動製造業復蘇、加快清潔能源等行業發展、增加對基礎設施的投資、激勵創新,大打經濟牌;同時設法鞏固目前在就業、消費和房地產出現好轉迹象的脆弱基礎。 目前美國失業率處於百分之八點五水平,對奧巴馬角逐連任而言,失敗風險其實相當高。因為自二戰後,能夠在失業率處於百分之七之上而取得連任的機會率極微。因此,若奧巴馬能夠勝選,可謂異數。如今設法提高就業率,必然是奧巴馬競逐連任的戰略核心。據近期的調查,相信QE3出台的經濟學家人數愈來愈多,並估計或以不同形式出台的QE3,規模約在一萬億美元,目標當然是加快復蘇步伐、改善失業率。 至於歐債危機發展迄今,希臘仍未能與私人債權人達成減記協議,無序違約風險無法排除。據意大利籍裔的歐央行行長德拉吉不久之前,回應市場對長期再融資操作(LTRO)的質疑,指銀行從LTRO取得的資金並非購買歐債,而是放在歐洲央行隔夜存款,德拉吉強調,在歐洲央行存錢的銀行並非那些通過LTRO借款的銀行。但無論如何,他上台後,的確採取相對主動政策,防止危機外溢到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國家。 可以說,歐債危機其中一個「解」,是加大歐洲央行的角色,並通過債務貨幣化手段穩住危局。隨着德國在歐央行的人事影響力不斷減弱,不排除這個發展方向落實。換言之,今年歐美貨幣寬鬆,強化流動性支撐經濟發展與金融穩定的格局更為顯著,令今年全球金融市場的發展,蘊含動盪不定、好壞交纏的詭譎變化因素。 明顯看到,論壇舉行前所發表的兩份報告,都不約而同強調國家債務不可持續。論壇主席K. Schwab更不諱言,資本主義的運行模式,如今已不能適應今日世界;試圖以過去的方式解決當前問題,只會讓世界走入死胡同。 上世紀後半段,在全球化浪潮下,政治民主化和經濟自由化所取得的成果,包括柏林圍牆的崩塌,令美國政治學家福山(F. Fukuyama)宣稱,民主體制和市場機制的結合,已成為人類最終與最佳的制度選擇,「歷史已告終結」。 但美國華爾街引爆的金融危機,不僅因各國政府通過巨大財政支援,力挽金融市場於既倒,或藉此逃出經濟衰退大難,引發凱恩斯主義復辟,新自由主義敗走墨城。今屆世界經濟論壇更以「大轉型:塑造新模式」為題,無疑是對資本主義和市場機制所謂的「完美結合」,不光進行深刻反思,也提出嚴厲拷問。 [全文完]

2012年1月20日 星期五

失業未成趨勢 促經濟轉型適時 社評 統計處昨日公布最新就業數據,去年十月至十二月本港的勞動人口總數三百七十七萬八千人,失業人數只有十一萬六千一百人,就業不足人數僅五萬三千八百人,失業率再次回落至百分之三點三。數據顯示,早前兩次上升的失業率似乎並未形成趨勢,本港經濟增長在歐債危機陰霾不散下雖然放緩,但至今未構成重大衝擊,以失業率而言,本港可說仍維持充分就業。 事實上,根據政府公布的資料,去年本港經濟全年增長可達百分之五,整體通脹率則為百分之五點二。未來三年,由於香港會繼續加強與內地經濟融合,在國家「十二五」規劃下,可以繼續發揮本港獨有的優勢和功能,預測二○一二至二○一五年的本地生產總值實質趨勢增長率,可保持為每年百分之四,與過去十年的趨勢增長率大致相若。在此情況下,本港失業情況應該不會嚴重惡化。 可是,金融和地產行業卻不約而同地發出了警號。盛傳會裁員三千人的滙豐集團據悉農曆新年後即會解僱一千人,有關工會對滙豐內部員工進行調查,顯示集團內部不少人願意減薪留職。另一方面,本港最大的地產代理之一中原地產亦向一千七百名員工發出警告信,由於集團去年佣金收入為三十一億元,較上年下跌百分之十,倘若未來員工佣金收入未能達標,將會遭到解僱。 本港社會整體失業率回落之同時,金融、地產行業卻出現裁員的威脅,說明了本港的經濟結構失衡。經歷兩次金融危機後,本港過去數十年來以金融地產為核心的經濟結構,已與本土實體經濟脫節,受外在因素的影響遠在內在因素之上。 滙豐是跨國集團,自從國際化及大力拓展投資銀行業務後,面對的是全球性風險。過去幾年,歐美經濟萎縮不前,金融海嘯後去槓桿化長期持續,集團盈利能力大受損害,即使本港和亞太區業績理想,為了維持集團的競爭力,開源之餘,節流勢所難免,裁員瘦身自屬必然。 中原是地產代理業界翹楚,金融海嘯後,集團曾經公開表示地產代理業將會進入冰河時期,必須大幅裁員。殊不知在歐美國家競相以量化寬鬆貨幣政策救市和中國以四萬億元人民幣刺激經濟,大量游資湧入本港,地產物業再度成為奇貨可居的投資對象,帶動樓市畸形暢旺,地產代理業大蒙其利。但去年六月樓價見頂後,在土地供應增加和政府大力干預樓市下,加上中央收緊銀根,內地資金流入減緩,樓市迅轉淡靜。除了發展商劈價推銷新樓盤尚可刺激成交外,目前二手樓市已近乎死寂,情況遠比沙士時期尤甚。地產代理行業首當其衝,大幅裁員自是可期。 不過,本港勞工市場在中港經濟融合加快步伐下,仍能保持暢旺,加上法定最低工資實施後,本港勞工的實質收入出現顯著升幅,金融地產業收縮帶來的衝擊,未致嚴重。根據政府公布的資料,本港住戶每月入息但不包括家庭傭工的中位數,去年九月至十一月按年躍升百分之十一點一,減除通脹後,仍有百分之五點一升幅;同期全職員工但不包括政府僱員及留宿家庭傭工的平均每月就業收入上升百分之七點六,實質升幅百分之五點八,其中收入最低十等分組別的升幅更為顯著,高達百分之十三,實質升幅為百分之七點四。 回歸後,本港經濟一直未能成功轉型,依然以金融和地產業為主要支柱,現時金融和地產業萎縮證明不致全面衝擊本港經濟,政府正好把握時機,以積極進取政策促進本港經濟轉型,為社會未來的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奠定堅實基礎。且看今年行將宣布的財政預算案,能否秉承曾蔭權最後一份施政報告的宣言,承先啟後、繼往開來,展示新思維,帶領本港經濟穩步向前,持續發展。

2012年1月18日 星期三

[全文] 減記折算非靈藥 希臘違約劫難逃 社評 標普下調歐羅區九國主權評級,再降歐洲金融穩定工具(EFSF)信用級別,歐債危機惡化之憂再起。希臘與私營部門就削債減記談判於上周破裂,到昨天恢復角力,但無論結果如何,希臘提出的「私營部門參與計劃」(PSI),要求債權人減記折算,嚴格來說已經是一種違約。 可以說,目前各方的營救只是協防希臘無序違約對歐羅體系以至全球金融體系的威脅和衝擊而已。 國基會、歐盟與歐洲央行即將討論希臘第二輪救援計劃,歐洲財長也將開會,定出對希臘一千三百億歐羅新一輪救助資金各自的出資負擔,但商談的基本前提是,希臘能夠與私營部門債權人就減記幅度達成協議。由於希臘三月下旬有一百四十四億歐羅國債到期,若無法完成減記協議,不僅難以贖回,也使違約之路再向前逼進一步。 表面上,私營債權人與希臘政府在新舊債券置換上就票面利率等細節無法妥協,但看深一層,根本原因恐怕是在於對希臘政府「不信任」,擔心政府不能實現財政緊縮政策承諾,並得寸進尺,再苛索減值折算。 然而,即使私人債權人同意所有減記條件,但希臘能否走出債務泥沼,實難令人樂觀,因為希臘經濟與政府財政收入惡化趨勢難以扭轉。目前希臘依賴二○一○年五月所取得一千一百億歐羅作為政府運作資金。但在財政緊縮的貸款條件下,復蘇更遙遙無期,國內失業問題嚴重,民怨沸騰,騷亂頻仍,衝擊當地旅遊業,令佔GDP份額約五分一的旅遊業收益也告受損。 日前債台高築的希臘和西班牙雖然成功發了債,西班牙發行的一年期歐羅債券,收益率反較標普下調九國主權評級前還稍低,但有分析認為,收益率低只是「受惠」於歐洲央行的再融資操作(LTRO);至於希臘發行短期國債收益率如今回順至約五厘,但衡量債務/GDP比率高達百分之一百六十,債務滾存每年所支付的利息估計超過GDP百分之二十,這種負債狀況其實已積重難返。 EFSF信用遭降級後,前天標售六個月期短期國債,市場認購氣氛雖未受影響,但始終難以推翻力量受削的事實,增添市場的疑懼。事實上,評級遭下調前,EFSF得到三A信用支持的資金額有四千四百億歐羅,如今具三A主權擔保的資金額下降到二千六百億,令「歐洲自救」之途再增荊棘。 據歐洲央行前天公布的數據,歐羅區銀行業一月十六日向歐央行隔夜存款機制所存入的資金額高達五千億,再創新高,反映同業間的拆借意欲低沉,寧把資金停泊在歐洲央行這個變相的資金避險港,暗含歐債危機「蓄勢待爆」的陰霾滿布。很清楚看到,無論希臘最終是強制違約或是有序違約,都是引爆歐債危機第二波的火藥引。 目前,評級公司相繼向危機爆發「加壓」。標普上周重鎚下調歐羅區九國主權及EFSF信用評級;本周一穆迪發表報告,指希臘債務減記比例若超過百分之五十,對希臘銀行業信用不利,也令希臘銀行體系需要更多資金進行資本重組;惠譽周二聲言,雖然希臘政府繼續與債權人談判減記,但希臘已無能力償還自身債務,並很可能在今年三月違約,三箭齊發。 誠然,希臘確實已喪失支付能力,沒有外間援手已不能履行還債義務;但短期的流動性援助既無法治癒已虛脫的償還能力,也不能紓解經濟無法復蘇的病根;債權人無論是自願或希臘以立法方式逼令其分擔債務損失,亦難以令希臘真正脫離險境。到此田地,歐洲已走到十字路口——是向希臘繼續源源注入更多血液資金,還是另謀選擇!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