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6日 星期五
經濟結構未改 地產暴升禍福難料
經濟結構未改 地產暴升禍福難料
社評
本港經濟連續四季放緩。昨日政府公布今年第三季經濟情況,顯示第三季本港經濟按年溫和增長百分之一點三,較第二季的百分之一點二為佳,經季節性調整後按季比較,經濟在第二季微跌百分之零點一後,第三季重現輕微增長百分之零點六,避免出現技術性衰退。由於預計第四季經濟應會繼續改善,政府將全年的GDP增長預測,輕微調整至百分之一點二。
金融海嘯以後,本港經濟曾經出現衰退,二○○九年本地生產總值按年實質增長率出現負百分之二點五,翌年即重現升勢,全年增長高達百分之六點八,但去年已回落至百分之四點九。今年預測只有百分之一點二增長,可說是二○○八年以來的最低紀錄。
本港經濟在金融海嘯後能夠起死回生,避免出現歐美和日本經濟衰退及失業高企的局面,全賴中國經濟同期急劇擴張所致;加上二○○九年本港實施百分百資金保障措施,引致大量資金流入香港,而人民幣期間兌港元滙價持續上升,在全球量化寬鬆政策下,股市樓市尤其是後者極為暢旺,資產價格上升,產生的財富效應和外來遊客開支,刺激社會內部消費,支撐本港經濟持續增長。
但好景不常,全球量化寬鬆政策只是飲鴆止渴,金融海嘯反映的世界金融資本主義的根本性危機從未徹底解決,只是以不同面貌出現——歐洲債務危機此起彼落、美國財赤嚴重難解催生財政懸崖,而中國在外圍經濟萎縮及內部經濟結構不平衡下亦無法以內需帶動經濟轉型,香港的開放型經濟內外交困,自去年中起遂出現顯著放緩迹象,持續增長全賴社會內部消費帶動。
本港樓市在去年六月見頂回落,成交量在前年十一月推出特別印花稅後轉趨淡靜,但今年農曆新年過後,累積的購買力已令樓價見底回升,加上梁振英上台後推出愚蠢的二手居屋措施,宣布每年容許五千名白表人士可免補地價購買二手居屋,只增加需求而無法在短期內增加供應,再度掀起炒風,其後歐美日各國再度量寬火上加油,遂令各類型物業瘋狂漲價。今年首九個月,物業價格已累計上升約兩成,相對於同期只有約百分之一的經濟增長,明顯不成比例,充分說明樓價和租金暴漲只是貨幣通脹的後果,而非實質經濟增長的反映。
不過,成亦蕭何,敗亦蕭何。本港經濟在第三季溫和增長,亦須依賴資產價格上升帶來的財富效應支撐內部消費所致。本港私人消費開支在第三季按年實質再增長百分之二點八。由於去年比較基數極高,今年幾季按年增幅較為溫和,但經季節性調整後按季比較,私人消費開支在第三季實質增長百分之零點九,比第二季的百分之零點一有所加快。資產價格上升亦帶動投資開支增加,整體投資開支在第三季出現百分之八點七的強勁增長。
雖然消費物價通脹隨着本地和外圍價格壓力減退在第三季進一步回落,由第一季的百分之五點二降至第三季的百分之四,但全年通脹在全球再量化寬鬆下,年底預計會回升至百分之四點五。
回歸後,亞洲金融危機充分暴露了本港以金融地產為核心結構的脆弱性,但十五年下來,不管什麼數碼科網,抑或所謂六大優勢產業,皆未能促成本港經濟結構轉型。經濟增長仍然主要依賴金融地產尤其是後者的資產價格上升帶動投資和消費增加所致。物業價格的狂飆,雖不會因為行政措施干預而遏止,卻終有泡沫爆破的一天,屆時負資產一族再現,通縮重臨,港人曾經苦不堪言的夢魘勢必重來,後果實在不敢想像。
以梁振英為首的特區政府,空談「穩中求變」,實質並無任何妙策良方,港人未雨綢繆,還是自求多福為上。
信報
16 Nov 2012
2012年11月8日 星期四
政經摩擦有增無減 中美關係不易穩定
政經摩擦有增無減 中美關係不易穩定
社評
奧巴馬壓倒羅姆尼成功連任,既打破了自羅斯福以來高失業率下難以連任的「宿命」,也意味過去四年來對亞太地區所形成的外交方略具有一定的連續性。然而,明顯看到,中國崛起導致中美力量對比的深刻變化,亦使奧巴馬新一屆任內對華政策無法一成不變。
今次大選戰情激烈,「中國牌」打得比歷屆更為尖銳露骨。對於兩國經貿的摩擦,羅姆尼更公開聲言,一定把中國列為滙率操控國;與此同時亦看到奧巴馬對華政策「綿裏藏針」特色,在延遲發布政府滙率報告的同時,卻又就汽車問題對中國提出貿易申訴。
從經貿層面看,奧巴馬傾向以貿易保護政策鐵腕重建美國製造業部門的活力,這種內部經濟結構調整的方向的確令人擔心,未來四年,中美兩國在貿易矛盾上的摩擦會變本加厲。
再從國際政治角度衡量,在全球化下,一系列問題,如解決全球氣候暖化,以至核擴散等跨越國界等安全威脅,沒有國際有效合作實難以推進。中美作為全球治理系統中最大力量與權威的行動主體,一旦兩國無法達成解決問題的共識,國際合作便會淪為空談。
因此,中美有維持「合作」的必要性,而且遏制中國,恐怕對美國也會產生巨大的機會成本。在這種現實政治格局下,中美通過隱性的競爭與謀略來實現戰略目標,但此舉難免形成揮之難去的相互戰略猜疑。
就當前的國際局勢看,中東地緣政治動盪,美國在區內的介入,一定程度牽制了美國「返亞」戰略對華的強硬手腕。大選後,奧巴馬很快需要就伊朗核計劃,決定是否批准美國參與第四輪談判;加上敍利亞問題的壓力,故此相信新政府短期內也不會挑起中美之間具爭議性的矛盾,使雙邊關係相對穩定。
過去四年,面對中國軍力擴張以及在區內新增的影響力,奧巴馬政府不斷增強軍事和戰略部署作出應對,令對手新增力量無法獲得任何便宜,以維持美國在區內的主導角色,如深化日美聯繫、加強同越南合作、重修與緬甸的關係,連串軍事與外交行動,清晰體現了這種戰略思維。
很明顯,中國從國際體系外國家變成體系內的新興大國,甚至晉身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其身份轉變、對體系內制度的選擇和規範接受,即使中國不斷強調都是和平的,但依然受到美方的猜疑,防範中國會以非和平方式或明或暗加以對抗,甚至企圖另起爐灶,有建立一個新制度的野心。
奧巴馬在競選總統辯論時清楚指出,「中國既是一個對手,也是在國際社會中一個潛在的合作夥伴,只要中國按規則行事。」這個按規則行事作為是「對手或合作」的前提,相信也是奧巴馬未來深化返亞戰略過程中對華政策作出戰略調整的考慮基點。
照發展形勢看,中美「是對手或潛在的合作夥伴」的關係,一方面取決於經貿部分能否擴大共同的利益,而非零和遊戲。另一方面,在政治和外交上,中國崛起要求軍力擴張以保護增益的經濟利益,以及蕩平因崛起對地緣和周邊所引起的震盪,又要求中國採取主動的近鄰外交政策,這樣一來,無可避免改變國際力量的對比和固有秩序,影響美國在區內的主導角色力量。
如今隨着中美兩國力量對比改變演化到目前地步,兩國關係的形態與內涵似乎也無可避免醞釀發酵變化,並反映到今次大選總統候選人「中國牌」的主張之中。事實上,在力量對比如今持續改變過程中,兩國關係結構不容易形成穩定的動態均衡,令奧巴馬新一屆任內中美關係的穩定性難免不時受到考驗。
8 Nov 2012
信報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