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市場地位博弈 中國主動出招
社評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昨天出席第五屆夏季達沃斯論壇,在歐債風雲變色之際,沒有對中國會否購買歐羅國債一事作任何暗示,反而主動出招,籲請歐盟領導人要「大膽地從戰略上看待中歐關係」,包括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在目前貿易保護主義有變本加厲之勢下,中國紓解來自歐盟貿易措施的壓抑和不合理對待,確實是迫切的戰略工作。
中國會否大手購買歐債,引發內地輿情激烈討論,擔心中國龐大外滙儲備會否跌入「美債陷阱」之後,再墮入「歐債陷阱」之中。事實上,目前歐羅體系風雨飄搖,歐羅的貨幣風險委實比美元還大。因此,中國在參與紓解歐債危機實踐所謂「大國責任」,的確需要認真衡量巨大風險的代價。
歐盟是中國最大貿易夥伴,但是否承認中國完全市場地位,一直成為中歐關係最大障礙。可以說,非市場地位一直是歐美對中國進口貨物「反傾銷、反補貼」的撒手鐧。若具有市場地位,無論是反傾銷或反補貼調查,是以中國國內價格為衡量標準,只有國內價格顯著高於出口價格,才算違反公平貿易規則。但不具備市場經濟地位,則以第三國國內價格作替代,以此作衡量。九十年代,歐盟對中國彩電反傾銷,就以新加坡作替代國來量度中國彩電的國內價格和成本,必然得出「低價傾銷」的結論。
今年五月,歐盟以中國政府以不合法補貼支持產業為由,對中國出口的高級銅版紙提高關稅。這宗貿易糾紛,歐盟捨慣用的反傾銷手段,改以反補貼,針對產品成本而非價格,可見中歐貿易關係不停磨擦。因此,在市場地位問題上,中國的確需要扭轉歐盟對華貿易政策所蘊含的不公平性。
溫家寶昨天強調,當前歐洲面對困難,中國願意伸出援手,加大對歐洲的投資,弦外之音,是中國釋出了善意,歐盟也應有所實際表示,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促進雙方關係。按照世貿規則,中國完全市場地位將於二○一六年為全球普遍承認,即使歐盟堅持立場不變,亦只能拖延幾年。如今歐洲陷入水深火熱之際會否調整立場,相信下月溫家寶與歐盟領導人會晤時,或露出端倪,也意味可窺見在應對歐債危機與援歐問題上,中國所介入的形式和深度。
中國副總理王岐山日前出席倫敦舉行的第四次中英經濟與財金對話,英國財相歐思邦便表示,英國支持歐盟盡早承認中國完全市場地位。很明顯,爭取完全市場地位,對中國來說,不僅可降低在貿易訴訟中的敗訴率,也可得到公平對待。如今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擴散風險升溫,連新興經濟體也磨拳擦掌,形勢有惡化之虞。
巴西上周決定對原產自中國的無縫鋼管徵收反傾銷稅。該國貿易委員會更宣布,即日起採取一系列措施限制進口,以保護國內工業。此外,墨西哥海關也擬採取新措施,應對來自亞洲的超低價進口商品,估計新措施將於十二月出台。
可以看到,新興國家面對歐美債務危機的國際經濟變局,本幣不斷升值,國內製造業競爭力急遽下跌,在經濟收縮和就業壓力下,貿易保護措施勢必層出不窮,席捲世界,令中國經濟轉型的風險不斷增加。
中歐關係的突破障礙,在於歐盟是否承認中國完全市場地位。歐債危機的突破障礙,主要在於歐羅區的組織結構缺陷,歐羅貨幣政策統一,但財政政策不統一。即使中國有意購買歐債,只能為市場注入一點「信心」而已。然而,歐美主權債務問題牽動國際經濟的變局,貿易保護主義蠢蠢欲動,中國設法減輕貿易保護措施的傷害性,確實顯得刻不容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