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滙率博弈 人幣升值頑抗
社評
以美國參議院多數黨領袖Harry Reid為首的跨黨派小組提出議案,迫使財政部加強確證中國操縱滙率,提案下周議決。表決前夕,人民幣兌美元滙率中間價大幅走升,昨天更首次突破六點三七價位水平,報六點三六二三,創滙改以來新高。很明顯看到,在美元指數升高,人民幣離岸市場掉頭出現「貶值預期」的形勢下,中國繼續以人民幣升值來抵擋美國的「滙率操縱」指控,同時化解人民幣國際化最近所遇到的短期挫折。
在歐債危機惡化下,美元作成為避險貨幣再度稱王,並在滙市掀起一輪新風浪,人民幣兌美元稍為回落後,迅即大幅飆升。然而人民幣離岸卻沽壓重重,無論是否出於套滙投機或什麼原因,離岸人民幣滙率大幅低於在岸滙價,幅度更逾一千五百基點;而且人民幣兌美元無本金交收遠期合約(NDF),也出現了「貶值預期」,實為金融危機以來所未見。
在波譎雲詭的市況中,香港人民幣清算行中銀香港以季度兌換額度已用盡為理由,暫停通過貿易結算買賣人民幣,可見情況並不尋常。可以說,自二○一○年六月中國落實「進一步推進人民幣滙率機制改革,增強人民幣滙率彈性」新政後,一直讓人民幣升值,然而美國未停向中國施壓。同年九月,美國眾議院籌款委員舉行聽證會,討論人民幣滙率問題。眾議院後來更通過了《公平貿易貨幣改革法案》,在中美滙率博弈中,向中國發出一次最強硬的信號。
如今跨黨派小組的新提案,顯然是不滿美國財政部對中國進行滙率操縱調查態度「軟弱」。面對美國新一輪壓力,中國外交部昨天表示,希望美國不要把人民幣滙率問題政治化。然而大家心知肚明,人民幣滙率矛盾是無法在經濟層面化解。
人民幣持續升值,對中國製造商已產生相當大壓力,但中國急於改變出口帶動增長的結構,促進內部消費,卻又刻不容緩;加上需要通過滙率工具來紓緩國內通脹壓力,因而任由人民幣在可控之內有序升值,更重要一點是,通過人民幣升值加速人民幣國際化,最終減少對美元的依賴。
照形勢看,目前中國資本產出率隨着資源要素價格上升、工資上揚等因素而下降,樓市泡沫爆破若隱若現、銀行潛藏壞賬風險升溫、地方融資平台債務如山、民間地下融資鏈斷裂等連串不利因素湧現,令外間憂慮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穩定性;加上近日金融市場動盪,中國以人民幣滙率中間價「創新高」,來顯示人民幣升值政策不變、人民幣國際化步伐也堅定不移,更藉此力抗美國對人民幣升值的立法壓力,策略意圖相當清晰。
今次人民幣離岸滙價遠低於在岸價格,且出現一股拋售潮,使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受到短期挫折。即使「貶值預期」是一個短暫現象,但對人民幣國際使用的基礎確實構成一定損害,多少削弱了持有人民幣資產的信心。
可以說,靠人民幣升值預期作主要力量推動貨幣國際化,有很大缺陷和風險,因為足以支持人民幣升值的經濟基礎不斷弱化,人民幣升值必然有停步一天。因此,人民幣滙率顯然需要加大波幅區間,央行對外滙市場的干預應該只是例外而非常態,通過滙率雙邊變動,讓市場在滙率形成中發揮基礎性作用。
美國參議院跨黨派小組所提的議案下周表決。按立法程序,法案必須參眾兩院通過,並由總統簽署批准。但無論結果如何,中美在滙率問題上的博弈矛盾不容易化解。
事實上,人民幣國際化是與美元進行貨幣競爭,追求擴大流通領域及由此所得的好處,難免觸動到美國實際的政治和經濟利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